人物简介:陈芝怡,中共党员,草业科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荣获“优秀学生奖学金”“陈育新优秀学生奖学金”“志禾城锐学生干部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校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篇,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全国大学生草学类本科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等竞赛奖项。曾任学院团委组织部负责人、本科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小班班长等职务,累计参与社会实践7次,多次获评校级先进个人。现推免至浙江大学攻读研究生。

初入大学:迷雾中的独行者
2022年秋天,陈芝怡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川农校园。与许多新生一样,她很快被现实的浪潮拍醒。“那时的我,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适应。”陈芝怡回忆道,嘴角带着一丝对过往的释然。
是从跑道开始的“自救者”。高中繁重的学业让她忽视了体育锻炼,入校时的体质测试她仅勉强及格。每逢换季,感冒几乎从不缺席,精力也常常跟不上节奏。她意识到,羸弱的身体将成为追逐任何梦想的绊脚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真正懂了。于是,她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最简单也最艰难的目标——跑步。
最初的几天,四百米的跑道仿佛没有尽头,每一次呼吸都像在灼烧,双腿沉重得如同灌了铅。但她没有放弃。今天跑两圈,明天就争取两圈半。日复一日,跑步从一项痛苦的任务,变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融入了她的生活。几年下来,她累计奔跑里程超过五百公里,三公里对她而言已是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强健的体魄带来了充沛的精力和平和的心态,成为她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石。“那条跑道,见证了我的狼狈,也见证了我的坚韧。”
也是图书馆的“常驻民”。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她的预期。面对厚如砖头的教材和纷繁复杂的专业术语,她一度感到吃力。“我不是那种一点就通的人,只能下最笨的功夫。”
她的“笨功夫”就是泡图书馆。每天,她总是最早一批到达,最晚一批离开。她的笔记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的“宝典”——字迹工整、条理清晰、体系完整。三年来,这样的笔记她积累了整整二十本,超过一千页。“整理笔记的过程,就是与知识反复对话、将其内化于心的过程。一笔一划写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沉静下来的心。”她的加权平均成绩从大一开始稳步提升,到大二、大三已稳居年级榜首,GPA高达4.36。每一分的背后,都是图书馆里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还是做好当下的“笃定者”。“我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曾在她脑海中反复盘旋。当身边的同学热烈讨论着未来的种种可能,她却陷入更深的迷茫。“想不通未来,就握紧当下。”她给自己立下两条铁律:不缺席任何一节课;课堂上绝不碰手机。这看似简单的规则,执行起来却需要极大的毅力。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身体略有不适,她总是准时坐在教室前排,目光专注地追随老师。屏蔽手机的干扰,她全身心沉浸在每一分钟的课堂中。正是这种“活在当下”的极致专注,为她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为日后的科研突破埋下了伏笔。
破茧成蝶:挑战自我的多重奏
在迷雾中积蓄力量的她,开始了一场主动破茧、拥抱多元的冒险。
从“小白”到“主理人”。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加入学院的科研兴趣小组。“第一次进实验室,连移液器都拿不稳,看着师兄师姐熟练操作,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但她没有退缩。从刷试管、配培养基做起,主动向师兄师姐请教,把每一个实验步骤、每一个原理都追问清楚,并认真记录在自己的“科研笔记”中。
她的认真和执着打动了导师。从参与“不同毒害草根系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的比较”项目,到成为国家级大创项目“黑麦草锈病评价体系构建及抗性基因挖掘”的核心成员,她一步步从边缘走到中央。最终,她独立主持了科研项目“高寒草甸凋落物对补播草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从课题设计、实验操作到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全部独立完成。“科研没有捷径,就是多看、多问、多动手、多思考。当你把基础打牢了,把原理吃透了,灵感自然会来找你。”
从“内向者”到“发声者”。曾经的陈芝怡,在公开场合发言会脸红,在人群中习惯性沉默。而她知道,唯有走出舒适区,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她的“第一次”挑战,是竞选小班心理委员。“上台前手心里全是汗,演讲稿背了无数遍。”这次成功的竞选,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她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此后,她竞聘成为学院团委组织部负责人,组织策划多项大型党团活动;她勇敢站上“大学生讲思政课”的讲台,从容自信地阐述观点;她作为项目负责人,代表团队站上“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的答辩现场,斩获省级铜奖。“我慢慢发现,当你准备充分,当你真心想表达、想分享时,恐惧就会让位给自信。自信,本就自会放光彩。”
从“独行”到“同行”。在奋力前行的路上,她并非孤身一人。在图书馆,,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钻研讨论;实验室中,有并肩作战的队友一起通宵达旦;运动场上,有一起挥洒汗水的伙伴。“我们一起打比赛,一起工作,一起跑步,一起在期末周互相打气,一起在项目成功后放肆欢笑。”这些珍贵的友谊,成为她大学时光里最温暖的底色,让她深深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与陪伴的美好。“是这些可爱的朋友,让我的大学生活完整而鲜活。”
向内扎根,向外生花
如今的陈芝怡,已然完成蜕变。她连续获得“陈育新”“志禾城锐”等多项奖学金,获评“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推免至浙江大学。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她显得异常平静。
“所有这些标签和成绩,都只是努力之后的副产品,而非追求的终点。”她坦言,大学带给她的最大财富,不是分数和奖项,而是“清晰的自驱、自律的习惯和一颗坚韧强大的内心”。
回顾自己的成长,陈芝怡说:“成长不是一瞬间的顿悟,而是一个持续‘做功’的过程。就像草一样,你看不到它每时每刻的生长,但它只要持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终有一天会绿满山野。”
对于未来,她目标明确——希望能在生态修复领域继续深造,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川农和草业学院给了我一片沃土,让我这棵曾经不起眼的小草,也能向着阳光,努力生长出属于自己的高度。”
从迷茫无措到方向坚定,从身体羸弱到体魄强健,从内向沉默到自信从容,陈芝怡用她的大学时光,生动诠释了“坚持”与“成长”的真谛。她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而有力的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向光而行,终至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