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战略正深度交融,为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赋能乡村发展,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青茵行远·草韵生光”社会实践团队近日奔赴成都崇州道明竹艺村,探寻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的传承密码与创新活力,解码其赋能乡村发展的实践经验,开启了一场探寻竹艺文化、助力乡村发展的暑期社会实践。
访竹乡,触摸非遗文化肌理
道明竹编,起源于清代,历经数百年匠心传承,以其“选材精良、工艺复杂、造型优美、实用性强”的特点闻名于世,并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团队深入竹艺村,通过走访资深手工艺人,聆听匠心故事,近距离感受竹编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脉搏。在村内的竹编文化展示中心,团队成员们被跨越时空的竹编精品深深吸引:从精巧雅致的茶具、餐具、竹编包,到气势恢宏的大型竹艺装置和装饰画,每一件作品都无声诉说着道明竹编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印证着其作为国家级非遗的非凡价值。

图为文化展示中心竹编作品展示
习竹艺,体悟匠心千丝万缕
为深入理解竹编技艺的精髓,团队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隆梅的工作室,沉浸式体验从普通竹竿到精美竹器的蜕变。破竹、去节、分层、刮削……十余道工序将普通竹子化为薄如蝉翼的竹丝;通过挑竹、压竹、绞丝、插丝等技法,竹丝在匠人的指尖下被赋予生命,逐渐成为器物的筋骨。
在亲身体验竹篮编织的过程中,坚硬的竹条、锋利的篾片、难以固定的造型等困难,让看似简单的基础手法变得极具挑战,数小时的专注与努力,才终得一篮成形。队员们由衷感叹:“亲手实践才懂,每个竹篮都凝结着匠人无数的心血”。

图为传承人向团队成员演示
破困局,共探非遗活化路径
在与技艺传承人的深度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当下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技艺学习周期漫长、入门难度高、经济回报相对有限,导致年轻一代望而却步;同时,产品设计创新不足、销售渠道有限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的活力。然而,令团队动容的是,以杨隆梅老师为代表的一批传承人始终秉持着“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决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的坚定信念,默默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这份执着深深感染了实践队员,大家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探寻道明竹编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的发展之路。

图为传承人为团队成员交流
此次道明竹艺村之行,团队成员既深刻触摸到了道明竹编的文化脉络与精湛技艺,更以其专业视角,洞察到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深刻联结。竹作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草本资源,其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正是“以草木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