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以来,草业科技学院学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坚定强农兴农理想信念、锤炼知农爱农本领能力号召,25支团队、96项个人实践,上高原、下田间、进社区、入企业,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中挺膺担当,奋力迸发草业力量,以青春实践谱写时代新篇章。
助农发展,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草业学子们行走在助力各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从生产到生态,从产业到文化,全方位助力乡村发展,用青春和汗水为乡村振兴奏响激昂的强音。“草木浮绿・春山可望”实践团队前往资阳市安岳县,步入田间地头,与当地专家交流学习安岳柠檬的营销、宣传和种植技术,探寻其成为地标产品的独特优势;“索玛花开”实践团积极投身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丰收节的策划活动,调研、创意、执行三元结合,助力当地利用特色产业丰富乡村文化;“乡村振兴走基层,保护生态正当时”实践团队对若尔盖县展开草地资源摸查工作,为当地草原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图为“草木浮绿・春山可望”团队成员学习果树修剪技巧

图为“索玛花开”团队成员为当地儿童介绍创意农产品

图为“乡村振兴走基层,保护生态正当时”队员实地调研图
科技赋能,激发专业学习新引擎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引领专业学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草业学子以专业知识为引擎,投身于创新实验、走访调研、技术转化等科创实践活动,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与产业发展方向,用青春智慧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蔚来之脊”实践团队运用无人机高空观测与人工样方调查结合手段,构建植物生长预测模型,精确诊断草地生态,在实践中探索“先锋植物固沙—构建草灌群落—巩固绿原”递进式治理模式,针对沙化地的特性进行分类治理,初步取得成效;“红原队”前往通威光伏产业园和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光伏板生产一线,系统了解原材料特性及生产加工全流程,亲身感受科技创新给能源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草牧循源”实践团队深入6家牛场,在四千亩范围调研近万头肉牛奶牛养殖情况,精准找出农户养殖痛点,推广畜肥养殖体系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宣传高效草种并与农户合作引入优质资源,力求以农场养殖助民增收。

图为“蔚来之脊”实践团队合影

图为“红原”团队合影

图为“草牧循源”团队合影
文脉守护,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草业学子以支教传递文化的火种,在蜡染中品味文化的韵味,通过调研触摸文化传承的脉搏,从参观中感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实践探索为墨,绘就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画卷。“萌蘖新绿支教团”走进绵阳市北川县永昌镇新川社区书屋,通过开设手工技巧课和传统节日课等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深埋文化传承种子;“非遗蜡染,布里生花”非遗体验实践团队前往蜡染艺术院学习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其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并完成多幅扎染作品,布里生花,焕发非遗无限生机活力;“缘起故土,经典传承”团队成员返回家乡,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挖掘当地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以及传承现状,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

图为“萌蘖新绿”支教团教授传统文化折纸

图为“非遗染蜡”团队成员体验蜡染文化
追寻足迹,争当薪火传承排头兵
新时代大学生要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忆峥嵘往昔,承红色基因”实践团队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深入了解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庄重奠念先烈,深刻感悟、传承红色基因;“守望过去,赓续红色文化”实践团队前往广元市参观红军石刻标语碑林,领悟红军石刻作为中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的珍贵意义;“薪火”实践团队在参观红色纪念馆后前往通江县实验中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宣讲,让更多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众多学子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图为“忆峥嵘往昔,承红色基因”成员参观烈士陵

图为“青禾拾光团”成员于成都博物馆了解革命历史

图为“薪火”实践团队在通江中学宣讲红色故事
在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上,草业学子们以蓬勃朝气投身实践,展现了“小草沃野”般的生机与活力。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强国建设的道路上跑出青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