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五名全国知名草学专家做客草业科技学院“草苑讲坛”,为百余名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纪委书记马啸主持。
报告会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草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主任,甘肃省优秀专家师尚礼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草业科技学院前院长郭振飞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天府杰出科学家白史且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客座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董世魁教授五位专家。
报告会上,张英俊教授以《草地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为题,针对当前我国草地退化严峻形势,详细介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比不同修复策略优劣,展示国内外先进修复技术实践成果,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等关键要素的影响。结合多学科知识与创新技术,为草地修复研究与实践提供全面且具前瞻性的思路,助力推动我国草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师尚礼教授以《紫花苜蓿共生固氮育种》为题,提出荒漠灌区“间隙性干旱”的概念,荒漠灌区间歇性干旱导致苜蓿根瘤菌结瘤负效应的观点,延长土壤湿润周期是提高荒漠灌区苜蓿根瘤菌有效性的有效策略。该团队发现了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并系统证明了苜蓿植株生育期内生根瘤菌从根系到成熟种子的运移路径和定植规律及传代规律,开发了苜蓿与根瘤菌共生育种新方法。
郭振飞教授以《黄花苜蓿耐寒基因挖掘及利用》为题,介绍了基于黄花苜蓿较强耐寒耐旱性,通过反向遗传学方法从中挖掘了多个耐寒和耐旱基因的过程。其中,MfAOC2同时调控耐寒性和抗病性;MfCML50通过活化SDR调控耐寒性;MfCDPK14活化MYB转录因子并进一步调控DREB2A转录以及活化FBA提高耐旱性,形成了一个调控苜蓿抗旱的关键分子模块MfCDPK14-MfMYBx/MfFBA6。报告从基因挖掘到模块构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白史且教授以《我国重要乡土生态草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育种利用》为题,分析了我国乡土生态草资源精准鉴定与育种利用的现状、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凝练了该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提出了今后5-10年应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策略,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董世魁教授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从个体到群落》为题,通过青藏高原多点控制试验,系统解答了与氮沉降导致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成出现禾草化、单优化的四个科学问题:植物群落如何响应氮沉降?植物功能群如何响应氮沉降?植物物种(个体)如何响应氮沉降?植物地下部分如何响应氮沉降?研究结论为青藏高原地区未来氮沉降递增背景下适应性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报告会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师生纷纷就自己的疑问与专家进行了交流讨论。报告后,院长黄琳凯做了总结发言,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希望与会师生能够认真汲取各位专家的学术理念与成果,努力拓展科研视野和思路,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