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显特色,草原开展思政课
2024年07月11日 17:16

——学院2021级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川西北草原综合实习实践教学圆满完成


7月5日-7月10日,学院草业科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在川西北(红原县、若尔盖县)草原进行了《草地调查、管理与生态》综合实习实践教学活动,该实习实践教学是草业科学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从课堂走进草原、从理论走向实践、融入红色元素和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自开办专业以来,至今已连续开展近四十年,是学院和草业科学专业的品牌教学实践活动。

本次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是历年人数最多的一次,参加本科生人数达106人。活动的专业指导团队由学院副院长马啸带队,孙飞达、彭燕、刘伟、周冀琼、马周文、汪霞老师组成,负责实习实践专业指导、后勤保障等。

生态保护优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次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依托学校红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挂靠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和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辗转于红原县、若尔盖县10个相对固定的实习实践教学点,深入开展了高原牧草育种、栽培与加工、草地调查与监测、草地生态与管理、草原文化与草业经济、草地畜牧业等多门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和加深了解了草业科学在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西南民族大学红原基地为“国家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站”,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红原基地是高原草类植物育种与栽培、高原动物繁育的重要平台,常年开展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品种选育、牧草育种等一系列试验,并布设了模拟增温、降雨、碳氮循环等全球气候变化控制试验;在瓦切镇有万亩牧草种植及种子基地,拥有先进的牧草种植、收获、加工及草地土壤改良、修复大型机具机械;种羊场开展了白萨福克与藏绵羊杂交改良试验,将牧草种植与畜牧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并实现产业化。每到一处,相关老师均进行了详细讲解,同学们认真做笔记,互动答疑不断。

瓦切镇德香村是2008年省级财政林业防沙治沙示范基地,老师讲解了草地沙地成因及治理方法后,全体同学在这里进行了退化、沙化草地的样方调查,通过“四度一量”调查,明确了沙化草地植物组成及变化。

若尔盖草原鼠害发生严重,老师详细讲解了鼠害发生的成因、调查与监测方法、防控措施,并实地进行草原鼠类种群密度调查,并示范讲解了无人机调查方法,同学们了解了川西北草原常见鼠类分布及在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弘扬草原文化,红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两大湿地之一,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红原县日干乔湿地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大草原,同学们不仅在这里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更是一次“重走长征路”的思想教育、价值重塑、心灵洗涤的过程。

面对“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洗礼。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将这里命名为红原县,意思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同学们在日干乔湿地中,辨识湿地植物,测定植物组成,重走长征路,感受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艰辛。日干乔湿地海拔3400多米,总面积有10万多公顷,是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放眼望去日干乔湿地一片葱郁的绿色,可当时这里被称为“死亡之海”。据记载,由于气候原因,80多年前,整个草原沼泽里积蓄的水位,要比现在高出1.2米,加上当时的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经常风雪交加,过草地的艰辛和凶险可想而知。走入草原深处水草齐腰,完全看不清脚下的路,只能试探着走,脚踩之处犹如海绵,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红军战士们在这片草地上艰难跋涉,用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跟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依靠顽强的革命意志,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通过展牌和老师的详细介绍,结合专业知识,同学们在草原上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政教育。

六天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中,师生们早出晚归,风吹雨淋,克服了高原反应、生活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草原文化、本土风情,返程前夜,本次活动还特地在驻地安排了吃藏餐、唱草原歌曲、跳篝火锅庄舞等内容。通过草原上的行走、观察、体验和实践,同学们既学习了专业知识、感受了草原文化,接受了长征精神洗礼,也增进了师生情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草原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有很大的收获和感悟。


到达驻地,马啸副院长总体安排

省草科院雷雄博士讲解高原牧草选育

孙飞达老师讲解草原鼠害

刘伟老师讲解草地管理

周冀琼老师讲解草地生态

马周文老师讲解草地植物分类

汪霞老师示范无人机监测

红原日干乔湿地-红军经过的大草原

植物群落调查分组做样方

开展教工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