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草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南区牧草种质资源发掘、品种选育及应用》
2021年04月25日 16:13

主要完成人:张新全、杨春华、吴佳海、张健、黄琳凯、王小利、刘伟、林超文、彭燕、姚明久、蒲朝龙、何丕阳、谢文刚、谢永良、罗功伟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贵州省草业研究所,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四川省金种燎原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成果简介

针对我国西南区优良牧草品种匮乏,牧草资源丰富但挖掘与创新利用滞后的现状,收集评价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培育适应西南区畜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所需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的牧草品种,研制了系列配套新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1)牧草基因资源发掘、保存与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挖掘出一大批优良种质资源,构建了表型-染色体-DNA三个层次的牧草资源评价体系,为种质创新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收集保存西南区重要牧草种质资源2527份,向国家牧草资源基因库提交1000份,约占同期国家牧草基因库入库资源的15%,使一批重要牧草种质资源和濒临灭绝生态型得以保存。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抗种质48份;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诱变、航天育种等技术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20余份,为新品种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2)选育出12个国审牧草新品种,对推动南方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其中“长江2号”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多花黑麦草杂交品种;“雅安”是世界上仅有的3个扁穗牛鞭草品种之一;“川引拉丁诺”白三叶是国内引进选育的第一个大叶型品种;“黔草1号”高羊茅、“威宁”球茎草芦等已成为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骨干品种。

(3)发掘了一批重要优良基因和重要性状QTL,构建了牧草分子育种平台,为种质创新与持续利用、培育后续新品种奠定了基础。率先深度系统评价野生优良牧草种质分子遗传多样性,构建DNA指纹图谱,为核心种质构建及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构建了世界首张二倍体鸭茅遗传连锁图及四倍体高密度连锁图谱,定位了鸭茅开花期QTL。克隆7个与开花和抗逆相关的基因,对促进牧草分子遗传改良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4)创制了牧草生产和良繁技术新体系,显著提高了牧草生产技术水平。对牧草新品种丰产栽培和种子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集成,建立了西南区主要牧草种子良繁生产技术体系,制定标准7个、申请专利11件(已授权9件),为长江中上游生态恢复重建和种草养畜提供了技术保障。

(5)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突破牧草育种传统技术,选育牧草新品种,满足南方农牧业发展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生产对品种及配套技术的需求,建立草种基地5万亩,推广2344万亩,新增利润31.2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6)成果发现和新技术得到同行及第三方高度评价。项目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7篇,ISTP收录3篇,EI收录2篇,国际会议40余篇,出版专著7部,培养研究生71名(其中博士17人),4人获得草学会王栋奖学金。培训28000人次,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丰富了草业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经科技查新检索,SCI论文他引164次。南志标院士、原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教授等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成果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部分居国际先进水平。

注:后附相关证书6个